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硬皮病遗传 >> 仝小林院士在抗疫火线炼制ldquo灵

仝小林院士在抗疫火线炼制ldquo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3-26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关键词:小林院士在抗疫火线炼制ldquo

咨询专家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仝小林,男,年1月5日出生,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仝小林于年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皖南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年获得博士学位;年至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年担任中国医院中医内分泌副院长;年受聘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仝小林长期从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率先将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概括为“糖络病”,并对其重新进行中医分类、分期、分证,针对早中期糖尿病中医理论认识的空白,在继承经典基础上,创新《内经》脾瘅理论,首创“开郁清热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历史性难题,建立了糖尿病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形成了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早中期至并发症期的中医系统诊疗体系。

  《光明日报》(年03月13日01版)

大年三十,武汉封城第二天,新冠肺炎疫情急速恶化,黑云压城,阴雨连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退掉了飞往海南的机票,逆行来到武汉。因为他有一个新的身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他临危受命,亲临火线指导救人。

  “年三十到的武汉,我在武汉过的年。”大敌当前,仝小林从容不迫。

  大年初一,仝小林直奔专门收治重症危重症医院,然后深入发热门诊、急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离点、医院等地,了解疫情,研究对策。

  “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全过程,介入到各个环节,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心里才有底。”仝小林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武汉奋战40余日,仝小林及其团队战果累累。他开具的“武汉抗疫方(1号方)”,率先在社区发放,在抗疫战场立下奇功;他倡导的社区中医药防控模式——“武昌模式”在湖北得到广泛推广;他牵头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指导全国救治新冠肺炎病人;他多次深入重症病房,指导和亲自诊治危重病人……

  火线救治重症患者

  2月23日,医院重症病房。62床的新冠肺炎病人李某是位71岁的危重老人,生命垂危,高烧不退,咳喘不止,曾住在隔壁病房的老伴,在呼吸机上深度昏迷,两天前刚去世。仝小林查看他的病情后,当即开出一个中药药方。“62床病人服用3副中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较之前稳定,现已转入普通病房,能自己下地走路了。”医院中医联合专家组副组长谢沛霖回忆。

  这是仝小林现场指导用中医救治众多重症、危重症病人的病例之一。医院,专看重症、危重症病人,医院,边听汇报,边与医生们联合查房会诊,穿上防护服直奔ICU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

  “仝小林院士的治疗方法,稳、准、狠,抓住关键病机用药,辨证精细。”医院的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症专家组成员叶勇说,“我随仝院士3天跑了4家医院,查看了80多位危重症病人。在他的推动下,医院救治重症病人的中医参与率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发挥得非常好。”

  中医在救治重症和危重病人中,为何有很好的疗效?

  “很多重症病人,因为痰湿还阻塞在肺部,呼吸就越来越困难,氧饱和度逐渐降低,中医救治重症、危重症时,仍然要宣肺化痰,从肺、脾、肾几个角度去治,能够改善体内环境,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仝小林从中医角度分析治疗原理。

  仝小林强调:“救治重症和危重病人,中医和西医需要很好的配合。从医院和市三院整个治疗情况来看,中医参与治疗重症和危重病人,在病死率、轻转重率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在具体指导救治重症病人的同时,仝小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的科研工作,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的经验,科学进行分层比较分析,用有说服力的临床数据展示中医药的疗效。

  3月2日晚,医院,仝小林还在与陈国华院长研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他说:“我们的研究不是局限于发篇论文,或出本著作,而是希望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病历科学总结展示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以期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应对突发疾病的模板,给国家提供一个未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示范。”

  倡导武昌模式

  “仝院士是把论文和科研写在基层,写在疫情一线,写在人们期盼的眼神当中!”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向悦深有感触。

  1月24日仝小林到达武汉后,医院发热门诊会诊看病时,一幕幕场景让他非常震惊——医院的发热门诊挤满了等待诊治新冠肺炎的病人,在阴冷的风雨中排很长的队。“轻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区治疗,医院的压力?社区如果不把那些轻症甚至疑似患者控制住,一旦发展成为重症都必须住院的话,医院也不够!切断疫情源头,社区是第一关。”仝小林说。

  当时武昌区形势非常严峻,武昌区有万人、个社区。1月中上旬,武昌区的发病率排在武汉市第4名,1月下旬则一跃成为全市发病率第1名。病人多,医务人员少,病人住不了院,武昌区的压力特别大。“特殊时期,应先让每一个病人都吃上中药,阻断疾病继续发展。”仝小林迅速做出判断。

  1月29日,当仝小林向武昌医院提出共同开展社区中药防控的提议时,三方一拍即合,并马上行动。

之前,医院李晓东团队和武昌区政府已经合作建立了一个网络信息平台,由此平台切入,事半功倍。中药防控,必须要有一个通治的中医药方。仝小林在与当地专家充分讨论后,拟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秽化浊、健脾除湿、解毒通络的通治方——“武汉抗疫方”,又称1号方,通治范围是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离的发热病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线总指挥部和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在听取了建立社区防控体系的汇报后,于2月2日作出决定:尽快在社区发药,让每一个社区的居家病人吃上中药。向悦马上协调“九州通药业”按“武汉抗疫方”(1号方)连夜熬制了袋汤药,配送到了武昌区所有的隔离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社区大范围免费发药。

  袋中药对于当时的武昌社区,无疑是杯水车薪。武昌区紧急向江苏连云港市求援,连云港康缘药业3天内生产了1号方及4个加减方约4.2万人份14天用量的中药颗粒剂,全部赠送武昌区。康缘药业的赠药义举大大缓解了武昌的困窘局面,平缓了居家病人的恐惧心理,有力阻断病情进程,医院的压力。截至目前,湖北省范围已经发放70多万副1号方药,5万多病人服用了此药,其疗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事急从权,“武汉抗疫方”是特定环境下的应急选择,然而病人病情各不相同,如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会更加安全有效。为此,仝小林团队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团队合作,紧急开发出一款手机App,患者扫码中药汤剂外包装上的   “我们的后台数据显示,武昌的疑似病人确诊率在不断下降。1月28日的确诊率高达90%多,2月2日隔离点1号方全覆盖之后,2月6日的确诊率就降到30%多,到现在只有3%了。仝小林院士的1号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向悦感慨地说。

  “政府搭台+中医通治方+互联网”的武昌模式正在形成。2月7日,武汉市卫建委发文在全市推广1号通治方,广泛应用于医院和隔离点,并推广到湖北各地。

  “武昌模式是武汉抗疫前线出现的一个奇迹。”向悦总结武昌模式的成功经验是:中医有基础,现实有困境,治疗有专家,科技有支撑,上级有要求,外围有支援,实证有效果。

  “武昌模式是一个从疾病预防、治疗到康复全链条的治疗模式。”李晓东说。

  “武昌模式是我国在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药未出现之前,先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仝小林表示。

  与时间赛跑

  在武汉抗疫战场,仝小林团队就是一支突击队,哪里的阵地告急,他们就冲锋到哪里。从社区应用武汉抗疫1号方到火线抢救重症病人,再到出院病人的恢复治疗……仝小林似乎总是能预见病程发展的关键点,提前布控,全程参与。

  “疾病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必须主动出击,提前布局。”2月下旬以来,武汉各医院出院的病人逐渐增多。武昌区专门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恢复期隔离点,对出院病人隔离14天。

2月24日,仝小林来到这个隔离点,通过对多名出院隔离人员的诊断,他发现,这些出院人员中只有80%的病人属恢复期,20%的人还残留一些症状。他认为,恢复期病人要按照以下四个证型来治疗:余毒未清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并同医院的专家一起拟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仝小林的建议,医院于3月5日开设了全国第一个恢复期康复门诊。“新冠肺炎病人出院后还会有一些相应的症状,需要进一步康复来调理,采取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这个康复门诊对新冠肺炎病人来说是个福音。”仝小林说。

  仝小林每到一处,都要亲自查看大量新冠肺炎病人,随时了解病情。“作为一名院士,身先士卒,不惧危险,总是直接进入ICU病房查看病人、指导治疗,我既感动又备受鼓舞,仝院士严谨、务实,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是我们这些杏林后学的楷模!”叶勇十分感慨。

  “仝院士这一个多月天天都在病人当中,上午到社区隔离点看病人,医院进行危重病人的会诊,我们觉得蛮感动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心想万一他感染了,我们责任就大了!”向悦既感动,又有些忐忑不安。

  对自己的安危,仝小林没有时间考虑,因为他要抓紧一切时间与新冠病魔较量。医院、社区救治病人,晚上经常开会到半夜,听取全国中医药新冠肺炎治疗情况汇报,总结分析各地治疗的宝贵经验,充实和修改新冠肺炎全国诊疗方案。他牵头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部分,从第三版到第六版,再到最新出台的第七版,就是这样从抗疫火线上炼制出来的。

  “诊疗方案一定要吸纳全国中医药治疗的经验。例如,清肺排毒汤在一些省份应用后,对于轻症和疑似的病人有很好的疗效,所以我们就把它放进了诊疗方案中,即武汉抗疫2号方。”仝小林对记者说,清肺排毒汤在武汉地区发了9万多服药,疗效明显。“在湖北省以外的10个省,我们观察了例,有效率达到92.69%,其中有人已经出院。”

  “现在对疫情总体控制是很有效果的,整体发病率在明显下降,出院率也在增高。我目前的工作集中在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恢复期治疗,我对形势总体是比较乐观的。”仝小林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附:

?”?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普及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斌、强晓玲

从大年三十“挺进”武汉那天算起,64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已经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40多天了。

从牵头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到拟定针对发热、疑似、轻型、普通型患者的通用方即中药协定方“武汉抗疫方(1号方)”在社区、医院广为发放,医院重症患者的会诊和讨论,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前线”的日日夜夜,仝小林格外忙碌……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形成怎样的模式?对今后类似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究竟应该怎样全面认识健康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记者对仝小林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仝小林院士在武汉抗疫一线。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

记者:从1月24日大年三十“挺进”这次疫情的“风暴眼”武汉,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时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是最早认识到“寒湿疫”的,经过40多天后有没有新的认识?

仝小林:一个多月以前到武汉,最大的担心是“病”能否看得清,“病机”能否抓得准,“方药”能否有效,就是要搞清楚病的性质。因为我们专家组责任重大,不仅要牵头制定中医诊疗方案,还要拟定通治方,大范围发下去。

《黄帝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是感受嗜寒湿之疫毒而发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戾气”病因学说,这次戾气嗜寒湿,在武汉寒湿环境下容易集中暴发,但是遇到不同体质可有不同的转归。

现在回头看,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寒湿疫”这个定性。当然同样是一种疾病,地域不同临床症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同地域的专家据证而辨,对这次疫情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符合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原则。

治疗“寒湿疫”就得宣肺化湿,这是一个大原则。在武汉广泛使用的三个通治方:我们拟定的武汉抗疫方(1号方),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的清肺排毒汤(2号方)以及化湿败毒方(3号方)大的治疗原则都是一样的。至少在武汉地区,这三个方子实现社区全覆盖,医院、医院及隔离点,同时覆盖孝感、鄂州、黄冈等地,病人总数估计占全国病人的一半。

当然,外地及医院也有一部分采取个体化辨证论治。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病人对通治方的反映都很好,不良反应很少,服药比较安全,这就是最好的反馈了。

换句话说,回过头看过去40多天,这次疫情的方向定准了,方法比较得力,也就是大范围以通治方给药,形成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武昌模式”,带动武汉乃至湖北的防治。

▲仝小林院士在武汉抗疫一线。

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化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现在已经是第四版了?

仝小林:整个诊疗方案出了七版,中医治疗方案出了四版。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版中医治疗方案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将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而且把一二三号通治方都加进去了,还增加适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药注射剂。

刚刚发布的最新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增加危重型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以及人机不同步情况下的中药使用内容。

▲仝小林院士(左手第二位)医院急诊留观室查房,开具中药处方。

记者:您是国家专家组组长,能否说说在治疗上做了哪些工作?

仝小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主要就是中西医结合未来的发展模式。

面对这次这么大的疫情,医院,医院的治疗各有特色:一是医院,一直和我一起在做社区防控工作。这是一医院,也是医院之一,从一开始中医药就介入治疗,而且全体一线医护人员都服中药,他们的中医意识很强。

医院,即医院,医院有2多张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的18个病区,每个病区都是统一管理,都要上中药,中西医结合非常到位,个体化辨证治疗,尤其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得非常好。

医院。医院,不过有强大的中医科,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早期全面介入,覆盖各个病区,收到良好效果。

武汉医院在这次疫情应对中都做得不错。我还火线收了几个徒弟,都是在此次抗疫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中医人才。等疫情结束后,医院、医院医院建立中医传承工作室,帮助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研究中西医结合的不同发展模式。

阻断疫情,一定要从社区开始

记者:还有什么模式?

仝小林:就是社区中医药防治的“武昌模式”。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是防控的桥头堡,通过这次在武昌区的实践,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解题思路”。

2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发出通知,对在院确诊和疑似病人的轻中症患者治疗推荐使用由我和湖北省、武汉市专家组讨论后拟定的中药协定方即1号方: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根据不同症状,增加4个配方进行增减。这个通治方主要是宣肺透邪、解毒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

从2月3日起在社区大规模发药至今,1号方合计发药70.2万余副,其中代煎汤剂30多万袋,颗粒剂约80万袋,按14天服药疗程计算,覆盖人群5万余人。截至3月1日,累计扫码患者数量人,并通过6万多日记卡反映他们服药后的情况。

记者:这种通治方的疗效究竟怎样?

仝小林:由于是在社区、医院发放通治方的药,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现在已有进一步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武昌区提供多人的确诊和疑似患者名单,我们将进行随访,对人群进行客观划分,当作队列来研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二是我们几位教授准备从症状、结局等角度,对1万多扫码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描述。

记者:“武昌模式”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仝小林:“武昌模式”非常值得总结,简单说就是“中医通治方+政府搭台+互联网”。通过病人在App扫码的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打通前线和后方,“后方”由18个省区市招募的多位有资质的志愿中医为病人服务,指导用药,这种沟通也使患者情绪得到很好的调整。

面对任何一个新发突发传染病,首先要控制源头,而源头一定要从社区开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有效药物,一下子就能做出疫苗,在此期间中医可第一时间介入,通过望闻问切迅速摸清疾病的共性规律,找到核心病机,定出共性方子即通治方,第一时间就可在社区内用药,也可预防,意义重大,将来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服用中药通治方,高危人群可预防传染病,轻症不至于变成重症,重症不至于死亡,对传染病的治疗留出大的缓冲地带,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中医药治疗优势在“两头”,减少重症、危重症和死亡

记者:有人说,是这次疫情“救”了中医,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仝小林:这次疫情应对中医介入比“非典”早,但还不够早,只能说是第二时间介入,应该第一时间介入。

当然,这次中西医联手非常好,分析原因首先是源自高层决策,能强力推动中医药进入治疗程序。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两头”,一头是社区早期防治,另一头是恢复期治疗,中间的治疗过程讲究中西医配合。

在社区防控上,中医药全覆盖后,对减少重症、危重症和死亡起到很大作用。在恢复期治疗上,医院建立康复门诊,医院2月29日设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门诊,把中医大夫、放射科大夫、心理科大夫、营养师等都综合在一起,组成专科门诊,这是全国第一家新冠肺炎患者专科康复门诊。通过制定了一套以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太极拳、八段锦多种治疗方法,使中医在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治疗中发挥优势。

▲2月25日,在江夏医院,湖南中医院医护人员易琴(前)带领新冠肺炎患者习练八段锦。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与其说“救”中医,不如说通过这次战“疫”彰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应该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而中医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这次战“疫”,今后中西医之间更加了解,深度融合,走出中国自己的医学发展之路,建立中国独特的医学发展体系。

院士就是战士,没有望闻问切,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

记者:这次疫情防控有一个现象,就是不少两院院士冲锋在前,作为院士有必要冒那么大风险冲在最前线吗?有人说院士也是战士,您怎么看?

仝小林:院士一般都是领军人物、带头人,发生重大疫情时,要对疫情进行准确判断、确定治疗方案,要为国家研判提供意见和建议。院士肯定要冲在前面,而且要第一时间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院士就是战士。

中医更需要冲在一线,因为必须到现场看病人,把握疫情发生现场的环境。无论你是教授还是院士,都要到一线去。没有望闻问切,不是第一手资料,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当然,像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薛伯寿、晁恩祥、周仲瑛、刘志明、路志正、熊继柏等老一辈中医权威由于年龄大,不能到一线、不能摸脉,但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了解情况,他们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都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医大师刘志明已95岁高龄,还通过远程医疗对家乡湖南的患者进行会诊,无私奉献经验。他们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医,都很了不起。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疫情?

仝小林:从整体上看,打赢武汉保卫战的任务还很艰巨,仍处于最吃劲的阶段,决不可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毕竟还有一些新确诊病例,重症、危重症患者还有很多,复工复产也存在风险。另外,国外的疫情才刚刚开始,“火”在往上升、在蔓延,海外输入性风险很大。

武汉乃至湖北在后期防控中做出了应收尽收、建立医院等决策,加上中医药全面覆盖,中西医联合会诊、联合查房,整体措施很给力。

记者:您怎么看海外疫情?

仝小林:海外疫情起来了,我们3月4日和伊朗、意大利有关方面开了视频会议,了解他们的疫情防治情况,向他们介绍中医诊治经验。

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是让世界认识中医药、受惠中医药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可以为国际抗击疫情提供宝贵经验,建议在国外大力提倡中医早期介入。当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少,很多人认为是安慰剂。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药对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吃了中药,患者转重、转危明显减少,疗效显著,但要让国际上接受,还要有进一步的科学证据、疗效证据,还要做大量工作。

记者:您在武汉待了这么多天,有没有觉得累?

仝小林:累是肯定很累。医院、社区、隔离点、方舱,甚至还到过武汉周边的其他城市,还要组织专家开讨论会,晚上经常跟后方团队进行电话连线。到夜深人静时,还要独立思考治疗难点。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问题,医院的

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
仝小林院士在抗疫火线炼制ldquo灵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以上文章“仝小林院士在抗疫火线炼制ldquo灵”信息只作参考,诊疗要到正规医院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严重者务必到专业的硬皮病医院治疗。

    网站构架

    网站简介| 招聘服务|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全站专题:如何根治硬皮病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院网站上医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看病依据,请遵医嘱接受治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