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硬皮病病变 >> 皮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错
皮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11
![]() |
![]() |

音乐是世界最好的养生,送给此刻阅读的你
皮肤粟疹概述皮肤粟疹,是指高出皮肤表面,心实饱满,形如粟米的小疹。粟疹可单发散在,亦有集簇成群,皆抚之碍手。本症是皮肤科常见症之一
常见病因及症状(l)毒热浸淫:粟疹如针头或如粟米大小,中心有一根毛发贯穿,色红有小脓头,伴有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2)痰热蕴阻:粟疹呈圆形,如粟粒大小,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色潮红,日久为红褐色,伴有轻微灼热感,潮热,盗汗,腰痠背痛,少眠,舌红少津,苔黄或腻,脉细数。
(3)风湿郁聚:粟疹紫红色,好发于躯干、四肢、口唇扁平或多角形,表面有光泽,以后逐渐融合成片,呈苔藓状,瘙痒明显,舌红,苔薄黄或微腻,脉弦滑。
(4)湿热壅阻:粟疹色正常或浅红,往往与水疱、红斑,集簇成群,瘙痒,身热,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5)血热郁肤:粟疹色鲜红,如针头或粟米大小,常对称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掌跖,可伴有发热,口渴,头痛,舌红,苔薄少,脉滑数。
(6)肺胃郁热:常见于男女青春期。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部。如粟米或绿豆大小,有黑头,可挤压出乳白色粉刺,伴身热不适,口干渴饮,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1)痰热蕴阻粟疹与风湿郁聚粟疹:此二证多发生于成年人,痰热蕴阻者主要好发于颜面,由于肺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为痰,痰热交凝,上蕴于面,阻于肌腠所致,其粟疹呈圆形,粟粗大而坚硬,色潮红,伴有阴虚内热症状;风湿郁聚者好发于四肢或躯干,也可发生于口腔、口唇等处,是因风湿侵袭,失于疏散,阻于肌腠,气滞血瘀引起,其粟疹为扁平、多角形,紫红色,表面有光泽,伴剧烈瘙痒。
(2)湿热壅阻粟疹与血热郁肤粟疹:此二证均与体质有关。湿热壅阻者由于禀素湿热内蕴,复受外界湿热邪气浸淫,使内外湿热搏结,壅阻肌肤引起。血热郁肤者因禀性阳热偏盛,内服或外用药物不当,药毒内侵,以致营血蕴热,血热壅郁肌肤所致。二证的粟疹均为针头或粟米大小,同时相杂小疱及红斑。二者的鉴别要点为:湿热壅阻粟疹发无定处,周身均可发生,但以四肢屈侧多见,与受潮湿有关,发病缓慢,吃鱼虾等物加重,常反复发作,瘙痒明显,血热郁肤粟疹常对称发生,口腔黏膜及手足掌跖多见,有明显的用药史,发病突然,停药后皮疹可逐渐减轻,病程较短,微痒,皮肤灼热尤为突出。
皮肤粟疹,常单独出现,或可与其他皮肤症状同时并见,有些粟疹长久不变,有的则发展成水疱、脓疱。故而要针对粟疹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
艾灸取穴皮肤结节概述皮肤结节是指通过触摸,感知皮下有(有些高出皮肤表面)大小不一,形状有各异的结节。
本症可包括瘰疬、结核、痰核等病证。
常见病因及症状(1)痰火凝结:初起一个或数个豆大结节,肤色不变,触之坚硬,推之移动,不热不痛,日渐增大,与皮粘连,瘰瘰如珠,历历可数,日久溃破,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初起时自觉症状不明显,日久则兼见午后潮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皮肤失润,舌红或红绛,苔少,脉沉细而数。
(2)痰湿流聚:初起散在稀疏,芝麻大小,以后逐渐增大如黄豆,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浅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剧烈瘙痒,或伴有腹泻便溏,纳呆,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沉濡。
(3)气血郁滞:呈圆形或椭圆形,蚕豆或樱桃大小,初起表面色鲜红,逐渐变黯红或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自觉疼痛,触之痛甚,一般不化脓,不破溃,可伴有局部肿胀,发烧,咽痛,关节疼痛,舌红,苔少脉弦涩或沉弦。
(4)寒湿阻络:初起不红不肿,逐渐扩大色红,四肢多发,呈带状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日久溃破,脓液淡黄,结节之间有条索状硬结。一般无全身症状。兼见手足不温,肤色不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滑。
(5)疫气浸淫:初起呈浅红色、黄色或正常肤色,日久呈深红色或红褐色。晚期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结节,凹凸不平,多伴有冷热痛痒,感觉减退或部分消失,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1)痰火凝结结节与痰湿流聚结节:二者皆与痰有关。前者因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凝结颈项、耳后等处;之后肝郁化火,下灼肾阴,热盛肉腐,化而成脓,其表现为瘰瘰如珠,历历可数,肤色不变,日久色深红;触之坚硬移动,日久变软,可破溃,流溢清稀脓液,久不收口,伴有阴虚内热证,如午后潮红,肌肉消瘦,舌红或红绛,苔净,脉沉细数。后者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积,聚而生痰,痰湿流溢,聚于肌肤而发病。湿性重浊,痰湿交混,重浊下坠,故结节以下肢最为常见。初期为散在稀疏的小颗粒,以后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存在,浅褐色,剧烈痛痒,表面粗糙碍手,不破溃,常伴有腹鸡便溏,纳呆,舌淡体胖,苔腻,脉沉濡。
(2)气血郁滞结节:本症好发于小腿,由于内有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郁滞经脉而成,这种结节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发于小腿伸侧者,结节呈红或鲜红,较小较浅,数量较多,不破溃,消退后易复发,其多为急性发病,春季多发;发于小腿屈侧者,结节呈黯红色,较大较深,数量较少,可破溃,经久不愈,其呈慢性发病,冬重夏轻。
(3)寒湿阻络结节与疫气浸淫结节:此二证均为外邪内浸所致。前者多由贪凉饮冷,素体阳虚,复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凝滞经脉,结节乃生。表现为初起不红不肿,以后结节扩大紫黯,仍无疼痛,破溃后溢出稀薄脂液,很难收口,多沿四肢呈带状分布,后者乃因素体虚弱,感受疫气,内浸血脉,毒气塞滞,其结节多见于面部,表现为新生者色浅红或红黄色,陈旧者色深红或红褐色,后期往往使颜面凹凸不平,常伴有手足麻木不温。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甲错概述皮肤甲错是指以皮肤干燥、粗糙、伴有鱼鳞状鳞屑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为先天性疾患,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至青春期最为明显,以后逐渐停正发展。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肌肤失养,燥邪为患,导致皮肤甲错。
本症在《金匮要略》中名为“肌肤甲错”,《诸病源候论》称“蛇身”、“蛇体”,“蛇皮”等,后代也有入称为“蟾皮症”、“蛤蟆皮”等。
本症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鱼鳞病,一些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消化道溃疡、干燥综合征等也可以出现皮肤甲错的症状。
常见病因及症状(1)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上覆鳞屑,呈灰白色或污秽色,偶有轻微痒感,冬重夏轻,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细弱。
(2)血热燥盛:病变初起为粟米粒大小的干燥坚硬的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干燥脱屑,伴有手足部皮肤角化、皲裂、瘙痒等,病程缓慢,舌质红,脉细数。
(3)瘀血阻滞:皮肤呈弥漫性角质化,状如鱼鳞,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皲裂,面色黑黯,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
病情分析与鉴别(1)血虚风燥皮肤甲错与瘀血阻滞皮肤甲错:两者相比,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使肌肤不得濡养,而成皮肤甲错,状如蛇皮,干燥粗糙,夏季较轻,冬季干燥较重。瘀血阻滞皮肤甲错,多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肌肤,出现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粗糙,状如鱼鳞,甚至皲裂,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
(2)血虚风燥皮肤甲错与血热燥盛皮肤甲错:两者发病皆由血分而起,前者属于虚证,后者属于实证。血虚风燥皮肤甲错的皮肤干燥粗糙,上覆鳞屑,呈灰白色或污秽色,偶有轻微痒感,冬重夏轻,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血热燥盛多是由于素体热盛,复感热邪,热邪浸袭肌肤,出现粟米粒大小的干燥坚硬的丘疹,皮肤干燥脱屑,甚至手足部皮肤角化、皲裂、瘙痒等。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皮肤黑斑概述皮肤上出现黑色色斑点或弥漫性斑片,平铺于皮肤表面,扪之不碍手者,统称为皮肤黑斑,又称为“面尘”,好发于前额、面颊以致扩散到整个面部,甚至延及到颈部,如针尖、米粒大小,呈点状、网状、片状的黑斑。较褐斑色重而浓,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其发病多由肾气不足,肾之本色外泛,或气血虚弱,不能滋润面部肌肤,虚热内盛,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
本症在《外科证治全书》中称为“面尘”。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药物、紫外线过敏,黑变病,肿痛等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l)脾虚不运:面部、四肢有褐色斑片,食少纳差,食后腹胀,全身无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2)肾气不足:面色晦黯不华,全身疲倦无力,腰膝痠软,耳鸣,女子月经量少,舌质淡或微红,苔薄白,脉沉细。
(3)瘀血阻滞:黑斑多见于单侧眼睑、颜面等,边缘色淡而中心色深;或初生儿腰背、臀部皮肤蓝色斑片,多无自觉症状,舌脉或如常人,或舌苔薄白,有瘀点,脉细缓。
病情分析与鉴别(l)脾虚不运皮肤黑斑与肾气不足皮肤黑斑:两者均属于虚证,前者主要是由于脾胃受损,不能运化,气血生成及运行受阻,出现色斑,同时伴有食欲减退、全身无力、面色无华等症状。肾气不足皮肤黑斑由于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肾之本色外泛,出现面部黑斑,且全身疲倦无力,腰痠耳鸣等。
(2)瘀血阻滞皮肤黑斑:属于血瘀实证,多由于体质虚弱,气机运行不畅,血行阻滞,出现皮肤黑斑,一方面见于久病体弱之人,单侧发病,黑斑颜色边缘淡、中间深;一方面见于刚出生的婴儿,腰背部、臀部的瘀斑,多会自行消退,不用治疗。
艾灸取穴皮肤褐斑概述皮肤褐斑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点状或片状的褐色斑,平铺于皮肤表面,扪之不碍手的症状,皮损多对称分布,形状大小不定,无自觉症状。男女皆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本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气血不能上荣颜面,颜面部气血失和而发病。本症在《外科正宗》中称为“熏黑斑”,后世又有称“黄褐斑”、“肝斑”、“妊娠斑”、“蝴蝶斑”、“雀斑”等称谓。
本症在现代医学中主要见于内分泌疾病,肝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另外部分妇女在妊娠期出现的妊娠斑属于正常现象,多在分娩之后可自行消退。
常见病因及症状(1)肝气郁结:面部黄褐色斑片,具有月经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滑。
(2)脾虚湿蕴:面部黄褐色斑片,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舌淡苔腻,脉弦缓。
(3)肾阴亏虚:面部黄褐色斑片,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腰膝痠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皮肤褐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临床以热症居多,但还应当注意辨别,分清寒热虚实,再行治疗。
(1)肝气郁结皮肤褐斑: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阻滞,不能上荣头面而发病,同时伴有胁痛、烦躁、脉弦等症状。
(2)脾虚湿蕴皮肤褐斑:由于饮食不节,以致脾胃受损,湿热中阻,熏蒸头面,出现褐斑,且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等。
(3)肾阴亏虚皮肤褐斑:久病体虚、房劳过度等,导致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发为褐斑,兼有腰膝痠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硬皮病概述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虚劳病范畴,是一种进行性皮肤肿胀、发硬、萎缩的慢性皮肤病。一般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多因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三邪乘虚侵袭,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血凝滞,经脉失养所致。
症状轻者皮肤不仁,捏之板硬,形成点、片、条状,色泽淡紫或似象牙之色,日久则皮肤菲薄,光滑发亮,状如羊皮纸;重者则皮肤顽硬干枯,肌肉萎缩,紧贴于骨,光滑无毛,骨节肿痛,屈伸不利,手僵足挺,形如披甲,状如干蜡。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腋臭概述腋臭又召狐臭,或体气,俗名臭汗。本病好发于腋下,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女性为多。多因湿热内郁或因遗传所致。
症状汗液带有特殊臭气。轻症不汗出则无臭气,甚则在乳晕、脐、腹股沟、阴部等处均闻到臭秽之气。
按语艾灸治疗本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凉血解毒,活血通络,止汗除臭之作用,本症患者一方面应当放松心情,减轻个人心理负担,一方面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乱用药物,防止出现皮肤损伤等。
案例孙某,女,20岁。
主诉:自发育起,渐闻腋窝部散发异臭味,渐后恶味刺鼻。曾用多种方法治疗均不满意。
治疗:先用碱性香皂清洗局部,然后用艾条悬灸患处20分钟,后涂抹黄河水。治疗1次后即无异味。嘱其继续坚持灸1月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
赞赏
Tags: |
查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医院 |
查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治疗 |
查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医生 |
查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专家 |
查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方法 |
|
以上文章“皮肤粟疹,皮肤皲裂,皮肤结节,皮肤甲错”信息只作参考,诊疗要到正规医院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严重者务必到专业的硬皮病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