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硬皮病病变 >> 神奇的中医药,不得不服

神奇的中医药,不得不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18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关键词:奇的中医药,不得不

咨询专家

神奇的中医药

中医药,指中医和中药的统称,又名汉族医药。其中,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的方法,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学科;而中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的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实际上就是人类认识植物药的实践过程。随着狩猎、渔业、采矿的开始又逐渐积累了动物药、矿物药知识。神农氏时代始有医药,但是医与巫并存。医院与医院药房,医巫开始分道扬镳。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东汉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 中医理论著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扁鹊(秦越人)撰;此外还有药物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临床医学与药物学体系初步建立。至南北朝时期,行医与卖药开始分业。清代中医药业发展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并出现了多家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店,如同仁堂、敬修堂等。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药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它是一门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有着重大实用价值的科学,是一门能治病、能防病、能保健、能养生、能延年益寿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药学的意义

(一)预测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华,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年石家庄流行乙脑,周总理请教老中医蒲辅周老先生,嘱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六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燥湿药——苍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SARS期间,邓铁涛教授认为,根据五运六气,适逢癸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出现春温是正常的;随夏季来临,气温升高,SARS将缓解乃至消失。年4月26日,北京有人根据五运六气预测:SARS到5月21日结束。的确,此后再无SARS新病人。

(二)状态调整——中医调整亚健康的优势

众所周知,美国的花一块钱的预防相当于减少8块钱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平常所说的预防。中医讲究养生保健,为各国医学所仅见。

中医理论并无亚健康概念,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到过“未病”的概念。“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医药对亚健康的调控正是基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考虑——防微杜渐,提前干预,提早治疗,截断扭转,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促进亚健康向健康转变;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治病求本”,固护人体正气,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调控原则。不论是现代的亚健康,还是中医提出的“未病”理论,都是积极的预防医学观的体现。

亚健康的本质大多是可逆的心身失调。在亚健康的调整过程中,中医学一方面重视中药的应用,另一方面还非常重视养生保健方法对维护健康的作用。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安定祥和的精神状态,顺应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适度的体育锻炼等都是中医中药调控亚健康的重要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内外药物治疗等多种状态调适方法,这些方法在亚健康状态干预中都可选择性加以运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老教授坚持八段锦,今已岁高岭,仍思维敏捷,声如洪钟,健步如飞。94岁的上海名医颜德馨老先生也是一位养生高手,善用颜氏膏方养生。

魏慧强教授提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身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尤其是按医生开出的以导引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与非药物疗法处方进行的自我治疗)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强调了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意义,特别是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行进行非药物疗法对自身治疗、保健与养生的意义。这尤其适合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花费约占全国医疗费用的80%,采用新世纪医学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尤其可提高老人们晚年生活质量。

(三)对多因性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中医不仅能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非常有效。对于这些多因素疾病,美国总统医疗顾问方励培先生年底来我国在科技部也讲到,中医适于治疗慢性病,并承认他们在这方面没有优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真正发挥中医防治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的优势,则可解决老龄社会的医疗保健问题,使这些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四)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另一优势是简便廉验。“简”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所谓“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则是中医疗效好,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疟疾等就是明证。

中医不仅用药,还有各种非药物疗法:砭、针、灸、导引按跷、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等。中医这些非药物疗法人人可以学会一招半式,而且可以随时应对某些疾病,受益终生。利用几乎人人可以掌握的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疾病是中医另一大优势。如艾滋病的治疗中,河南中医药学院周立华教授教患者自己用艾卷灸三个穴位治疗腹泻和头痛,解除了上千名艾滋病人的痛苦,受到患者一致好评。西班牙华侨俞云教授几十年来一直用切脉针刺方法(即内经针法)治疗癌症、艾滋病等各种疾病,疗效甚佳。石家庄83岁的闫惠民老先生以按摩方法(拨筋活络)疏通经络,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等,疗效甚好,可以说中医非药物疗法没有不治之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根针一把草(四人帮以此污蔑中医,这里,我们借以说明中医之简便以及中医尚有非药物疗法),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优势。

(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惟一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阴阳角度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以贵柔尊、致虚守静,偏于“阴”,而中医药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注重“阴阳和合”,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药的复兴,中医药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中医药学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人,以德为先,治病的同时将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将治病与医人融洽地结合起来,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的典型;中医药学其异于西方科学的“气--阴阳--五行”的思维及理论工具为科学的多样性提供一个鲜明的注脚。

二、中医药学的地位

(一)在国内,中医药是我国延续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医疗手段和方法,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在当代中国医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现代中国医学的命脉。

(二)随着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针灸热”的出现,从事中医药和针灸的专业人员,无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人都明显增多,成为某些国家的医疗保健力量,与此同时欧盟还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澳大利亚、泰国、日本等也有设立中医管理机构或管理条例等,这些情况表明,中医药在国际上已被正式承认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三、中医药促进健康的作用及神奇的效果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医疗实践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是一门人本医学。中医以不伤害人体为出发点,不随便、任意地打开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望、闻、问、切四诊,充分尊重人,不损伤人体,不给病人造成特殊的压力;中医各种治疗以给人的损伤和刺激最小为基本原则。中医治病所选用的药物均来自天然药物。从现代研究的认识来看,天然药物是对人体的损伤和毒副作用最小、最少的药物;针灸推拿也是对人体刺激和伤害最小、最轻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学通过从人的整体上调理阴阳以恢复其平衡状态,只以简单几味中药或几个穴位的针灸推拿拔罐,对人体的损伤最小,就能达到“简、便、效、廉”的神奇的治病效果。

四、中医药名医名人介绍

(一)邓铁涛

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年被评为“国医大师”,是首届30名国医大师之一。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院长,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

邓铁涛教授擅治心脏疾病,研制成功的中成药有“冠心丸”、“五灵止痛散”等。临床长于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并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西医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如重症如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硬皮病、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名8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年开始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的实验研究课题,年通过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

(二)屠呦呦

屠呦呦,药学家。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三)李赛美

女,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药量效关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继兴文化研究院中医文化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

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医院医德先进个人,南粤巾帼十杰,羊城十大杰出女性,白云区最美女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研究、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在海内外具有积极影响;主持“全国经方班”成为享誉海内外继续教育品牌项目。

贡献: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教学课题8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首届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教材著作24部,副主编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

培养博士57名,硕士34名,博士后1名。指导“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国内高校高级访问学者各1名;广州市、中山市、重庆市、佛山市中医优秀临床人才9名。指导德国、美国中医学者各1名。应邀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教学、科研、临床及学科建设。主讲《伤寒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激发同学学《伤寒》、用《伤寒》、爱《伤寒》,进一步稳定中医专业思想。连续五年被评为第一临床医学院“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金奖、“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年评为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职工“十大标兵”,年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四)周岱翰

广东省国医大师候选人,时任广州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中医师,年5月生,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1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年8月广州中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年被评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周氏研究肿瘤20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他师古不泥,积极发展温病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提出养阴保津,祛邪消瘤;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研究癌症食疗,强调辨证配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癌措施。此外,周氏还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在抗癌研究中重视现代科研,开拓治癌视野。学识上衷中参西,医技上推陈致新,不囿于一家之见,而是将中医肿瘤学与现代肿瘤学进行比较研究,不断探索,努力攀登。

五、神奇案例

(一)非典的治疗

中医药为治疗非典作出了杰出贡献,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当时专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国医大师邓铁涛在年11月18、19日召开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甘温除大热,用补药退了39-40度的烧,我个人就实践了不少这样的病例。现代西医对此又怎样解释?这种甘温除大热的成果,到现在还是超过世界水平的。”医院院长吕玉波也提到中药能预防非典:由于非典是气虚发热引起的,而人参大补元气,因此人参汤能提高人的抵抗力,于是就为每天奋战于一线的医务人员供应“人参汤”,从而找到了预防非典的中药!

(二)股骨头坏死治疗

韩素云,一位年轻的农家妇女,为了支持丈夫戍边卫国的重任,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承担起一家七口繁重的农活和家务。由于积劳成疾,她患上了骨科疑难大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韩素云强忍着疾病给她带来的痛苦,不在家人面前吐露自己的真实病情,继续操持着全家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务,直到病情发展到右侧股骨头坏死中期,左侧股骨头坏死晚期,她的双腿再也迈不开步子为止。

年,广州《羊城晚报》一篇“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的通讯报道,引发了一场全国性轰动,韩素云的名字不胫而走,她的感人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也唤起了人们对身患骨科“新癌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好军嫂的无限关爱,大家都为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站起来的好军嫂揪心。

关键时刻,广医院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立即决定全力以赴对韩素云进行全方位免费救治。韩素云住院后,专家们仔细分析了她的病情,最后确定了以“通络生骨胶囊”为核心用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力争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服药加功能锻炼再加上心理疗法,日复一日,期间医务人员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让韩素云重新站了起来。

“韩素云的病治好了”,人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奔走相告。当年,韩素云被授予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军人妻子的称号,并光荣地受到了江总书记的接见。

十几年过去了,韩素云每一次的复查结果都显示:股骨头坏死已经修复,关节面光滑如初,关节间隙保持良好。走路、下蹲、穿袜子、抬腿90度等,皆活动自如。用韩素云自己的话说:“现在逛商场,走两三个小时没问题。”如今,韩素云的先进事迹中又多了一项,她当上了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义务宣传员,经她介绍接受“通络生骨胶囊”正规治疗痊愈的患者不计其数。

(三)清肝祛瘀治肝癌

何某某,男,49岁,患者于1986年2月初因右胁疼痛,明显消瘦,医院就诊,经“B”型超声及CT等检查发现肝多处占位性病变,诊为原发性肝癌(Ⅱ期),因无法手术切除,要求转中医治疗。患者同年2月底来就诊,参阅外院资料与症状体征,诊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属肝热血瘀型,治宜清肝解毒、祛瘀消症。因此开处方: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七叶一枝花各30克,茵陈24克,山栀15克,大黄12克,白芍、丹参、山楂各15克,田七3克,土鳖10克,蜈蚣4条,人工牛黄2克(冲)。辨病治疗用莲花片每次5片,每天3次;配合西洋参15~20克每天早上煎服;冬虫草15克、水鸭适量炖服,每周3~4次。患者每月来穗诊治并带药回香港治疗。到了二诊时胁痛减轻,胃纳增加,喜形于色;三诊531已有明显好转,口干减,舌质暗红,脉弦略数,仍守前法加减继续治疗。八诊时肝右叶病灶缩小至2cm×3cm,肝左叶病灶液化,见6cm×4cm液平面,AFP下降至1300毫微克,体重增加6kg,面色红润,已无胁痛,胃纳佳,进食后胀感,大便溏,有夜尿,睡眠差,舌苔白,有瘀斑,脉弦细,治宜清肝解毒、健脾消症。处方: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各30克,党参、云苓各2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20克,田七3克,土鳖10克,蜈蚣4条,辨病治疗用莲花片合犀黄丸每次3克,每天3次。十诊在香港复查B型超声及CT时,未发现占位性病变,AFP转阴性。后患者一直坚持在当地及我院门诊检查,连续服莲花片及犀黄丸3年余,并间断服用清肝利胆解毒类中药,配合虫草炖水鸭、团鱼苡米汤滋肾健脾、扶正补虚。本例跟踪观察8年余,已过正常人生活。

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古籍“黄疸”、“臌胀”、“症积”、“暴症”等疾病的范畴。本病来势凶险,预后尤差。本例辨证属肝热血瘀,重用清肝解毒、祛瘀消症的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七叶一枝花较长时间服用,以茵陈蒿汤、田七、土鳖、蜈蚣等辅助主药,人工牛黄为使药,引诸药入肝,辨证选药较为合拍。选用清肝解毒的莲花片、祛瘀消症的犀黄丸为辨病用药自始至终的应用,加强抗癌消瘤的作用,并配合食物调养扶持正气,调治得当,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六、中医流派

古代中医主要流派,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有分4派的,也有分7派或8派或更多学派,如:东汉名医:张仲景称为伤寒著作《伤寒杂病论》,称为伤寒派。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为代表,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明清有温病学派,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当代中医则多以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名医分类。

金元四大学派如下:

刘完素(—年),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当时传染病流行,他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主张从表里两法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年)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人,主要著作《儒门事亲》15卷。他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主张用汗、吐、下3法,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年)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年)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是刘完素的三传弟子,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药著作。他结合三家学说,倡泻火养阴之法,进一步发展了刘完素火热学说。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赞赏

长按







































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
神奇的中医药,不得不服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以上文章“神奇的中医药,不得不服”信息只作参考,诊疗要到正规医院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严重者务必到专业的硬皮病医院治疗。

    网站构架

    网站简介| 招聘服务|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全站专题:如何根治硬皮病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院网站上医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看病依据,请遵医嘱接受治疗!

    当前时间: